研究方向及成果


  (一)合成与分析化学

  栾新军教授主持完成的“螺环构筑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获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率先提出了碳氢官能团化/芳环去芳构化协同构建螺环新思想

  创立了三种独特的螺环化反应新策略:母环启动、环外启动、子环启动模式

  系统开发了20余种螺环合成新方法,高效制备了300余种骨架新奇的复杂螺环分子

  樊海明教授主持完成的“迷走神经传出纤维精准纳米磁刺激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策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西北大学首个);

  主持完成的“新型杂化纳米生物功能材料应用基础研究”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项目简介:该成果利用自旋有序拓扑结构,杂化界面受限空间,多尺度、多维度有序组装等效应系统性研究影响杂化纳米生物功能材料应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研发并定义全新拓扑结构的涡旋磁氧化铁以及新型准顺磁纳米铁氧体,提高磁学性能;发现界面受限空间对能量转化强化新现象;开创纳米多维度、多尺度有序组装的新途径,阐明新型杂化纳米材料性能的调控、强化、协同等机制。

  该项目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构建靶向涡旋磁氧化铁纳米介质和可聚焦效应场磁刺激装置,建立高精度、多效应场耦合物理场的纳米磁刺激新技术;揭示微纳尺度多效应场耦合物理场活化神经细胞功能的时空量效关系,阐明迷走神经传出纤维选择性纳米磁刺激对抗炎通路的调控规律;融合人工智能对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过程动态监控与评估,发展微创、精准、安全的迷走神经纳米磁刺激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策略,并推动其临床转化,为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新技术。

  (二)宏观生物学

  李保国教授团队系统研究了灵长目形态特征,基于计算机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法,建立了动物个体面部AI识别新方法和软件系统,解决了自动化个体精准识别的关键难题,突破了野生动物生态研究和实施保护的技术瓶颈。

  李保国教授团队提出中国灵长类动物的生存现状和未来保护。受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灵长类生存产生强烈影响,目前在中国26种现存的灵长类物种中有80%属于濒危种类,15-18种灵长类的种群数量少于3000只,两种长臂猿在过去几十年间已灭绝,灵长类动物几乎都生活在破碎化的栖息中,形成许多孤立种群,基因交流的机会受到很大限制。

  (三)微观生物学

  陈富林教授主持完成的“低渗透油田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项目首次证实注水开发后的低渗透油田具备开展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潜力,成功研制出采油工程菌和复合微生物采油体系,其鼠李糖脂产量达到目前国际最高水平。在低渗、特低渗透油田实施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195井次,突破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禁区,累计增产原油6万吨,累计降含水20万方,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投入产出比超过1:5。通过实施绿色环保的微生物采油技术,预期可提高采收率2-3%,为我国低渗、特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提供有效手段。

卡通人物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四)物理化学与高分子化学

  韩英锋教授主持的“功能超分子体系的设计构筑与性能研究”获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五)化学生物学

  严健教授在《自然》《自然方法》等杂志发表论文阐释非编码基因组功能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孙士生教授主持完成的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完整糖肽上N-连接糖链结构的从头测序新技术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Methods 杂志。

  针对糖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科学难题,提出了糖链精细结构的模块化新策略

  开发的StrucGP新软件,首次实现了高通量自动化N-连接糖链结构的从头测序

  该工作再次确立了我国在糖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陈超教授主持完成的“药物个性化筛选和精准治疗关键技术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项目围绕重大疾病精准医疗的两个关键问题,以重组人药物代谢酶P450为工具,建立了个性化药物筛选技术体系,并通过集成创新,建立了一整套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技术解决方案,为个性化新药的研发以及临床精准用药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手段。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7项,开发临床基因检测试剂盒30多个, 2个试剂盒获得国家临床三类医疗器械批件,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